2023/10/20

兩個月的Medium 生涯

不知不覺間已經在Medium 寫了兩個月稿,有趣的是,原來在剛加入時,內部正在調整政策,導致作者在九至十月間的收入大幅下降,對一些在此寫了多年並賴以為生的作者影響很大。你沒有看錯,真的有人可以以此為部份生活的收入來源,不過還好的是,對於我這個初到貴境的小人物,也就沒什麼影響了。而且早些改革,也會較易適應,可以逃過被一些舊有機制或漏洞影響,滿以為隨隨便便寫幾隻字便可以賺大錢⋯(從來也是不要得的想法)。

每當一個網絡平台運作好一段日子,總會產生大大小小的問題,例如小圈子群體,又或是有心術不正的人鑽空子藉著漏洞找著數;這裏也不例外,尤其涉及金錢收入,還好的是暫時也算處理掉,可以讓我專心寫作。

由於平台以英語作者和讀者為主,大家來自全球不同地區,以至在寫作題材上可以接觸或涉獵得更廣;但當然也會因著非母語的局限而影響文章的內容及質素,這也是必須要學習及好好鍛練的方向。兩個月長時間的閱讀及寫作,第一樣學會了的是:

The first thing for a writer to learn is Humble!

由-位作者猶衷地勸戒我們,不論是對舊或新的作家而言。而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無論在登出的文章被讀者批評,又或是被編輯發還稿件,當中要經歷的即使並非全部和現實出書所遇到的一模一樣,卻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接受批評肯定是其中一様,有些不一定是以文字回應,‘完全靜默不回覆’便是另外一種批評的方式,代表著自己的文字工作仍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

不過整體而言,平台內部存在著一個community的理念,即是希望互相幫助,讓更多人可以寫出好文章,也就是說讓讀者看到較有質素的作品,加上"尊重"是網路世界必須有的一個態度,但願可以繼續在這裏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藉文字工作造就一些非金錢可買的夢想。

2023/08/22

Medium & Blogger, why not both?

 
i'm grateful to write under this beautiful sky
Hi hi, 

It's been a while that I'm writing nothing here, but actually I am writing in some where else - a platform I've discovered recently call  Medium (not new); which is a bit different from blogging, because first of all, you need to open a free account by start reading articles including you can view a maximum of 3 nos. of member-only articles per month; then you can write of course, but why is it so? 

The member-only articles can generate a small amount of income to the writer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although it may not support a full time writer, at least we can buy a cup of coffee to continue writing, that's great, righ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 the overall reading / writing atmosphere over there is different, more sincere, I would say.

You will find longer and deep dive posts, readers just willing to read more even if you don't put any images along with. I've been using half months time to go through articles and was being inspired a lot. I think it's really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platforms that could affect the overall reading or writing experience.

Being an author/writer needs to go through a deep learning curve, you may not agree because it seems there are so easy for us to publish anywhere online, but it's so true and I keep this in mind seriously. Unless you are well trained in advance, most of us are keep learning to improve ourselves while keep on writing and reading simultaneously, years after years. (except for the talented and the celebrities). 

I have to tell you, as a reader, I do feel tired to find quite a huge amount of so call "coach" blogs which teach you "how to get 1000 followers" " how to get paid within a months blogging...",etc, etc. And on the other hand, as an indie author, what I really want to learn from our online mentor, is not the "TEN things I have to do", or "TWELVES tips to help you become a successful writer"..., etc, etc. Finally, I did find some good pieces over there, which helps me to write in another perspective; again, it take times but it's worth, I'm sure.

So, you may ask, am I saying that Blogger is not as good an Medium, and I am going to leave? No, no, no! As I've mentioned they are different, I always feel relax to write here, even when I am not promoting my book...Oh! my book, that is for another story to tell, may be later :P  

Cocoa Design Life has always been a leisure & relaxing corner that we can bird talk , just like what antleeli & ricketeer's originally designed, that's why I would love to fly over here, stay for a while and keep talking to you if you don't mind; I wish you do feel the same, too! No stress, no target to reach, no expert webinar to attend but just a quiet bird talk.

See u :D




2023/06/23

我是大坑西新邨居民

 "呢度都就拆啦!做乜仲花錢裝修呀?"十三年前裝修師傅的一句話,記憶猶新。當年隨丈夫搬回老家,生活開始了新的一頁,就這樣跟大坑西新邨連繫起來。


相比起邨內大部份原居民,即自光民村年代的一群(本邨歷史在網上有詳盡資料,在此不贅),我在這裏的年資算淺,十三年前所聽到的重建傳聞,其實再早於十多年前已困繞著邨民,只是有些懷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如常生活下去,但也有終日憂心的一群,特別是長者。今天,這個日子終於來臨,也就是全邨民必須面對的時候;說真的,近日邨內原有那悠閒安逸的氣氛確實消失了!


近日媒體或某某對本邨都有"詳盡/獨特"的見解或評論,不論他們是否邨民又或是長年服務本邨居民的單位,所以每逢看到這些報道,總覺得可笑。其實"抽水"也應該有"抽水的道義"罷!而當看到一些較為中肯及貼近實況的報導時,心中也會慶幸世上仍然有盡責的主筆,為此而感恩。


或許是一般報導篇幅所限,又或許事件中有太多細節,如果不是生活在本邨的人,確實很難有較全面的掌握,所以很想用這篇網誌說出一些我的所見所聞,盼望盡量為各方面作一個較客觀的闡述。(盡力客觀啦!畢竟我也是邨中人😅,見諒!)


(A)一般理解:大坑西新邨是老人邨。

(B) 我見到的卻是:有老年、有中年、青年丶學生甚至嬰兒,這是世代的繁衍,新生代的出現,甚至第二代回流。


  1. 這裏殘破,不宜居。
  2. 由於總共有八幢,各於兩段不同時期落成,所以在樓齡而言部份確是殘舊,而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只作最基本的維修(即通常是治標不治本對策),直至極其嚴重如公共供水系統長期失效影響食水及冲厠水供應,才不得不新建明喉而至終把問題解決了。


至於其他公共設施,如外牆翻新(當然是選擇性做較易的部份,不過也算有做吧!)、更換走火門、保安巡邏、(無奈地)為邨民棄置大傢俬甚至裝修廢料、修葺公園大樹和維修,、每月洗地、維修走廊長期滴水喉管(須然仍然失敗)、修補地面⋯等。


或許可以說他們做得不好、不夠好,甚至在較舊的幾幢成效更不堪入目,但我確實見到這些工作在進入重建程序前仍不斷進行。


至於不宜居的室內,確實有,尤其沒有升降機,住在較舊及高層或年長居民,即使想維修也有難度。但也有部份非以上情況的邨民仍可以為自己搭建一個舒適的窩居,我是幸運的一個低層住戶,不得不說:即使是龜速wi fi , 我的家仍然很宜居。


  1. 大坑西邨居民沒有公屋資格。
  2. 說真的,以前我也以為是這樣,否則不會是全港現今唯一的廉租私樓。但原來部份原邨民確實有其公屋資格(詳情參大坑西新邨歷史),因此把"大坑西邨居民沒有公屋資格"硬套用在他們身上,確實不公。


加上,很諷刺的是,重建原是為了改善民生讓邨民及更多香港居民有屋可住(+業主有錢賺),但到頭來,有特別歷史背景及需要的邨民連恩恤安置也落空,由一個不合適居所搬到另一個不合適居所。


或許大家會覺得,有補貼又有新屋住,怎會是不合適呀?


  1. 大坑西邨居民享受了廉租這麼久,現在重建有補貼又有新屋住,還要求多多!
  2. 邨民當中有不同背景,先撇除非原租戶和已經漸漸有經濟能力而不想住在此的舊邨民。原災民、長者(也曾經年輕過,為香港付出過的人)、經濟問題、不能與家人同住問題、精神情緒健康等須要獨處⋯等等的一班人,願意以日日行樓梯住在基本維修的舊樓來換取廉租和一個喘息空間;或許我們不應用"享受"這個字眼,因為我看見的這一切,邨民在背後是要付上代價的,更何況廉價與否,都是有交租,在商言商,租戶與業主,各取所需。邨民只需一片瓦,就這樣簡單。


(抱歉如果眼裏只有金錢這個概念的讀者,可以不再讀下去,免浪費你的寶貴時間)

再進深一層而言,部份長者除了體力問題、沒有人租給他們、沒能力在餘生重新適應等,因而不願一搬再搬,為的只求心態上的安穩狀態/安全感= 安享晚年!這又豈止是本邨居民的卑微要求嗎?所謂的不合適,怎能在"以人為本"這個概念下撇棄這方面的考慮呢?!



  1. 業主回遷安排合情合理?!
  2. 業主與邨民在重建上的溝通,如果以10 分計算,我眼見的是3分,反而由部份邨民組成的關注組是有9分的主動牲。我必須認同,在私人市場上業主就是業主,某程度上可操租戶生死權,我們的業主絕對有此霸氣,但又並非完全"無得商量";至少十多年後,我終於見到他們和居民見面解說,會收取意見書,也會安排社工進註,亦會有上訴審批回遷資格的可能,姑勿論後續如何,所以這三分是他們應得的。


但至於回遷安排是否合情合理?在業主和上文提到的某某來說,又或者已經急不及待投資在本邨新建房屋的人來說,回遷安排是101%合情合理,無可挑剔。


在部份邨民來說,一天未清楚解釋及承諾邨民對現在和將來的憂慮,亦不安置好有特別需要邨民的話,這個回遷安排肯定未合格,也就是大家很難理解為何在滿有疑慮的狀態下,業主不能稍停下來。


我呢?我會說,業主有超過100 個理由,無論是可以或不可以又或不想公開的原因,目的是要把握時間展開工作。邨民有多過100 個理由,相對是較坦蕩場地公開原由,不想阻礙重建但至少不要臨老流離失所。我只有一個意見,當業主不再視自己為"主",試試作為一個邨民,現今的回遷方案是可以有改變,變得更人性化,更好,變得更合情合理,最終能更順利地推展這個原是三嬴局面的重建項目。


大坑西新邨是私營還是公營,我相信業主與政府自有定論,其實表面字眼上也不怎麼重要;當真正以為本(請別忘記除了各大香港居民之外也包括本邨邨民)的時候,什麼合不合資格(又不是炒家富豪),恩恤與否(能夠寬容一點嗎?),申請程序規定(規程是死,人是活)云云⋯要解決,其實不難,何必互相折磨?


主祐大坑西邨全邨民

2023年夏




2023/04/28

曾經

曾經有段時間很喜歡用英文寫作,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我打中文字很慢又費勁,思緒總會在查速成碼時被打斷…很沒趣;直到後可以用Apple Pen (註:比較起用手寫板來得流暢),便多了在 iPad 上寫作,也就擺脫了這個"魔咒",多暢快!

曾經每個星期六,刻意坐到電腦面前寫網誌,因為覺得是鍛練、是責任(持續提供讀者"新鮮"文章)、是維持"有人睇"的不二之法;直到覺得為寫而寫,由初時的享受變成後來的負擔,所以便停下腳步,不再介意溜覽數字。現在,是想寫才寫,享受之餘,負擔消失得無影無蹤,多輕鬆!

曾經花很多時間在不同的網上平台學習運作,追趕當下流行的玩意,創作銷售也好、聯誼也好、數據分析也好;直到後來發覺這個無窮盡的虛擬世界,在運作上離不開一些特定的模式,而能否達到我想要的效果?視乎我是否容讓無盡時間的消耗,彷如黑洞在無限吞噬般,生命正一點一滴在流逝。終於,我把不必要的媒介刪除,凍結,就留下一些我仍享受在當中流漣的平台,正如這個 blog; 換來曾經失去了的時間來看一本書、為盆栽翻一翻泥、煮一壼咖啡…,多美好!

曾經…仍然會有很多個"曾經",令我學懂了一些又或者失去了一些,它們都是我經歷的一部分,愚蠢了還是聰明了都不打緊,重要的是不時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模式,調節一下,不抗拒改變也不介意停留,就這樣留下來想多一遍吧!

2023/04/08

一點燭光


 復活節的星期六,春天的氣息漸濃,光禿禿的樹梢早已長滿新綠,在濕潤的空氣裏卻總帶着幾分老是不願離去的冷意。此刻,某地某人繼續在暖暖的被窩內享受難得的假期,又或者早已遠飛海外瘋狂購物,好讓疫後身心來個大解放。也有基督徒為著紀念二千多年前,耶穌為人類受死、埋葬、復活,讓我們得與神和好這件事,跑到神樂院內踏上一趟苦路禁食默想的旅程...。

帶着宗教意義的節期,總能給予一個平平無奇的假期增添多一份色彩,身心得到休息之餘,腦袋也可以有個喘息空間,反思一些在平日繁忙中不曾梳理的思緒。


放在枱上的陶瓷柸,是早前在一間將要結業的二手店,用三十蚊買回來的一個松木味爉燭,由第一次燃點至今,每當香氣充滿房間的時候,往柸內看著火光舞動的同時,便忍不住用雪條棒撩動在旁邊溶化中的爉;滿以為可以幫忙把掛在柸身內火光未觸碰到的爉碎刮到柸底一起燃燒,結果除了是幫倒忙之外更令到過多的爉溶液浸熄了火種,爉燭原本雪白的平面更被我弄得變成凹凹凸凸再加一點點污漬。

今天早上一看實在不得不懷疑餘下那一段將殘的棉蕊是否有能力把剩下的爉燭燃盡,還真是怪自己多手,把它弄至如此地步。當火光再次被點亮的時候,頃刻便熄滅,如是者,一次、兩次;我還是不服氣,待滴爉乾後再試,第三次終於成功了,我靜靜地望着火光重生,讓它隨空氣舞動。
凝望著這一點微光,慢慢感覺到熱力把附近濕冷的空氣稍微暖和,慘不忍睹的燭爉面慢慢溶化,回復平滑而比較透沏的液態爉,我想,我有信心今次它可以完成任務,就這樣,它繼續燃燒。

常言道:"愛"能夠化解一切,恩怨也好、冷漠也好,或許世間上沒有大愛足以和耶穌為人類付上的可相比;但只要有一丁點,就如小小的火光慢慢地燃燒,時間也許會很漫長;被搞垮了的關係、被冷待了的人心,就算仍帶着絲絲瑕疵,卻始終會有被軟化的一天,昔日跌蘯的心靈終得以平伏⋯唯一,必需要的是甘願被燃點直至完全燃盡的一刻,任務才算完成。

倘若你以為個人的付出微不足道,就正如火點不夠大,觸碰不到掛在高處早已凝固的爉碎,卻殊不知在不知不覺間,熱力便傳到周邊,與被遺忘的重新連結。







2023/03/03

高街~曾被遺忘的人

高街前精神病院石壁


三月份的香港,難得仍然有種乾爽涼快的感覺,和朋友一起往港島慢行,細味香港過去的一些痕跡,始於西營盤,邊走邊看⋯行到高街。

也許不用我多説,很多香港人也會對於這間曾在日治時期被用來作為刑場、對面則是亂葬岡(現今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的麻瘋/精神病院十分熟悉;它的名聲來自式各樣的鬼故事,有的繪形繪聲,也有由傳説愈傳愈變"真"的種種 "鬼屋經歷"。 以往,自己每次路經此地的時候,多數是天陰陰、乍暖還寒,所以也只會在外圍走走;今天卻在清風送爽之下,和朋友一起入內探索(現今是一間開放的社區大樓)。

由於朋友是位護士小姐,我們的話題自然地一邊想像、一邊嘗試勾畫出昔日病房內的情景,每個空間(現只遺留下走廊及立面外牆)和病人與醫護的生活日常。初時我們在推拷迴廊上可會有鐵欄?每個百頁窗會否相等於一間病房的闊度?房間有多深?又或者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室內,放置了幾十張病床,病人被布帶挷在床上,醫護穿梭於病床之間,彷如那些戰爭片的軍用醫院一般? 又或者是⋯

當我們再發現了在石欄上似乎有些鐵枝遺痕的時候,並在正門入口一個模糊的門牌上隱約見到病院原本建築的圖形;又或許,這條美麗的迴廊,其實是一條連於左右兩座呈90度病院建築物的一條通道,由於非病人所到之處,所以只需在頭尾加鐵窗?
       
                   
高街精神病院迴廊

這樣,即是説病人其實不會見到外街? 他們是過著一個怎樣的生活呢?是如何的一個世界?這些曾經瘋傳的鬼故事,除了可以嚇人和增加此處的神秘色彩之外,可有提醒我們在很久以前,這裏確實有一大群活生生的香港人生活過?或許當年他們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被安放至此,但今天,可有人也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我們放在心裏面另一間"瘋人院"而漸漸地,他/她也被遺忘!

P.S. 後記~由於心有不甘,仍然很想知道此處的原貌平面圖,偶爾被我找到這個Blog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article/benng9413入面其中一張相片,下層迴廊原本是有鐵欄的。


2023/02/22

真真假假

如果你是網誌達人,又或是很早已經有追蹤網誌這個習慣的讀者,相信你也會意識到現今在網絡世界上有各式各樣可以發表的平台,日新月異。而且當人類愈來愈喜歡用圖像或視訊來代替文字的傳遞時,很多寫作人也會轉向多圖少字的內容,以配合讀者的閲讀習慣。或許,正因為這個轉變,不少 blogger 也退下來,要不轉向 IG, YouTube…便索性停產,又或是由向外開放分享與讀者聯係的初衷改為純紀錄個人的生活片段。

而近日令不少文字人(當然還有其他行業類別的人)議論紛紛 ~ChatGPT 的出現, 彷彿連文字這個獨特的表達方式也將要被 AI "取代"似的,即使並非全部,但肯定是大部分;那麽,作家、編劇、雜誌編輯、寫網誌…的人,還須要投入多少原創性去完成作品呢? 會否日後在這裏發表的內容,其實也不外乎是AI 工具合成的產物?那麼,為何要看換個包裝的產物,而不直接和 ChatGPT 結聯?反正,資料要多完備便有多完備、圖像要多細緻便有多細緻、分析視野要多廣闊便有多廣闊…(如果此刻用ChatGPT,也省得寫這麼多個字;P)

奇怪的是當人們把藝術、思考、分析、組織的能力毫不在乎地假手AI 的同時,從而衍生分不出原創真偽的問題,於是又要再運用AI 去設計一個可以辨識真偽的功能(例如以分辨所提交的畢業論文內容)…我很想問一句"搞竟你知唔知自己想點?"

地球的這邊:"聰明人"努力邁向新世代,即使不自覺地越過了邊界,甚至試圖扮演上帝的角色…幸而在地球的那邊,仍然有人記得自己即使是被造物,卻擁有每個人的獨特性、原創性,是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