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也有風格之分, 例如後現代(Post modernism), 巴洛克(Baroque), Art Deco, Art Nouveau, Hi-tech, Neo-classicism...等等, 但總離不開古典(Classic)與現代(Modern)兩個大範圍. 而在十八世紀文藝復興時代(註1), 不同的設計風格在歐洲甚延至美國更是百花齊放.也許你會說這與我們有什麽關係呢?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現今所接觸到的, 不論是建築丶時裝丶手飾、音樂、繪畫丶雕塑丶室內裝飾品丶家具、各種生活產品等...都受到這些設計風格所影響. 只是設計師巧妙地把當時的風格元素放入現代的設計罷了.
我們是Cocoa Design Life, 當然是先介紹十七世紀"洛可可風格- Rococo" 一個具有古典裝飾性, 卻又不失實用及舒適的設計風格.
我們是Cocoa Design Life, 當然是先介紹十七世紀"洛可可風格- Rococo" 一個具有古典裝飾性, 卻又不失實用及舒適的設計風格.
跟其他古典風格一樣, 洛可可時代在歐洲尤其法國的室內設計佔一個頗重要的地位. 它的名字源自一種貝殼類裝飾rocaille, 加上意大利文Barocco 而組成. 自由對稱的線條, 配合細緻的手工; 圓角、拱門丶牆身及天花上的弧形浮雕, 配上金箔等是常見的組合. 浮雕又以貝殼、花丶絲帶等自然曲線為主.
牆身木飾面大多數會油上較淺色的光漆, 如白色、米色丶或淺綠色等. 但也有些會以較深色的牆紙配襯金色木線而組成. 不過只要從牆上的手繪或掛畫,你總能從它們以郊遊、戀愛、音樂等愉快的題材而分辨得出這是充滿歡愉的洛可可年代.
大鏡子是不能欠缺的主要裝飾品, 但更重要是用來採光, 所以在室內隨處可見, 有時甚至誇張至全幅牆身也貼上鏡面. 另外一種常用的裝飾品便是爉燭, 無論用於大吊燈或壁燈上, 其目的仍然是用以配合鏡面, 一方面令大家能聚焦到牆身裝飾線條或鏡飾上, 另一方面是加强因鏡面反射而增加的室內明亮度.
會否覺得現今很多設計師也會採用這種方法令室內光亮及顯得闊落一點呢? 奈何以香港的建築模式來說, 室內空間仍然是太有限又欠缺自然採光, 相對用這果方法去營造明亮寬闊的效果仍然是不大理想. 有機會我們再和大家說說, 為何香港住宅難以用上古典設計這個題目.
說回洛可可, 它的舒適及明快感當然要加上傢俬設計和擺設. 傢俬完全配合弧形線條, 但工匠對其舒適度及實用程度更是一絲不苟, 以至創造出至今仍頗受歡迎的"Louis Quinze" fauteuils (armchairs) 扶手椅. 椅套也因着實際需要而變成可拆洗, 地毡由以往用作枱面裝飾演變成實用的地毡, 即我們常說的Area Rug. 人們開始用櫃桶櫃 chest-of-drawers 取代頂揭式柜lift-up-lid chest; 牆紙不再是卷裝而是一張張手繪由中國入口, 滿有花鳥或山水人物的郊遊形態. 而傢俬也不再侷限於貼近牆邊擺放, 而是按方便程度而安排適當的位置.
無疑洛可可風格把人們從過份粉飾的巴洛克時代帶回現實, 不單有觀賞性更是充滿大自然元素令人心情輕快的古典設計.
註1: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其實早在十五世紀開始, 只是其最繁盛時期是十八世紀, 所以一般會以這段時間為名.
Wikipedia image :
Data reference: Period Style and The History of Interior Decoration